不一样的我们有不一样的阅读旅程

第十一届儿童阅读营真的真的很不一样!


大家就如光宏所说的,有些人不再是一个花瓶,他们已经变成了一朵花,在小组里能针对书本说出自己的看法;有些人甚至从一朵花升级为有能力教别人插花,在小组里教导组员解读文本及设计话题。今年的阅读营,的确让我看到阅读营里每一个人的成长,包括营长、工委、营员等等。我们就像《鼹鼠的月亮河》的米加一样,不一样的我们有不一样的阅读旅程,互相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,一起走上成长之路。

接下来,就让我告诉你们这些人的成长吧!

每一组的解读能力以及设计话题的能力大大地提升了,大家都可以独当一面,自己报告、板书、回应,光宏可说是被晾在一旁了。就说说我那组吧!今年,我选择读书会的书是《两个小洛特》。原本看到名单里的组员时,心想实在太棒了,可以和很多大将合作,相信我们可以擦出很多火花,重点是我们一定可以早睡,不用熬夜吧!这一切美好的冀望都只不过是脑海里的空想而已,结果还不是又再继续熬夜。虽说身体很累很累很累,但整颗心都是装了满满的激动,就算躺在床上久久也无法入眠。

在第一场的荐读会,我被彩盈的荐读功力煞到了。她一人扮演几个角色,绘声绘色地讲故事,虽然我对故事的情节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了,但我仍然被彩盈引入故事。彩盈不单是一位荐读Queen,还是一位团康Queen。怎么说呢?给你们举个简单的例子,她可以把一个大家玩得已经非常腻的游戏,比如说按摩机、大风吹、口香糖等等,玩得出神入化,把现场的气氛炒得就像热锅里的爆米花般,太神了!

接下来三场的读书会,我都在小组里欣赏主持人如何与营员聊书。淑婷的应变能力不错,当她发现各小组的组员为了几个话题,辩论得冒出一点火药味,她立马打圆场,安抚小朋友浮躁的心,神啊!忆萍更神,她呀,在第三场读书会设计被打碎后,熬夜到凌晨隔天就上阵,思路还可以那么清晰,佩服佩服!


你们有没有发现?神不再是光宏的专属,人人都能升级当神哦!

现在跟你们聊一聊我的反思吧!

不要只是读自己组别的书而已,其他组的书也要读。我来不及读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,所以无法跟大家聊这本书,我觉得很遗憾叻!至于其他书本,你们不要误会为什么我一直抢话筒说话,那是因为我很喜欢跟大家聊书。

朱自强教授说过:“好的文学作品具有可预测性,必须有一条故事发展的主线,作为灵魂的主线。这条主线在发展的过程中环环相扣,上边发生的事情会是下边发生事情的原因,有因果关系,这样的文学作品适合用推演教学法。”《两个小洛特》正好是一本适合采用推演法来荐读的文学作品,因为教师可以在悬念处停顿,让孩子们根据文本所提供的线索,做出有依据的猜测,并不是为了猜而猜。

针对前面两场的读书会,我沉淀下来后,有了一些反思。第一场读书会的设计,我们先跟孩子们梳理洛特与路易丝相遇、交换、适应及挽回的过程,再让他们找一找人物之前之后的改变。但是,在进行时,我们就很难从搭好的支架找到人物的改变。所以问题就出现在那个支架。如果把支架换成:“自从洛特和路易丝交换身份后,维也纳和慕尼黑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。是谁有了变化?怎样的变化?谁造成了这些变化?他/她怎么做到的?”这样会不会比较好呢?

至于第二场读书会的设计,我们是跟孩子们聊“为什么离婚的夫妻会再复婚?”,让孩子们在文本里找出爸爸对妈妈的爱,妈妈对爸爸的爱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爱。这样的讨论让我觉得好像少了一些什么,一时半刻我还想不清。暂时打住,我们回到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感觉,这本书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两个小洛特太厉害了,靠她们的力量融化了父母的心,让一家人团聚;最深刻的地方是大人怎么能不经过她们的同意就分开她们。所以,我更想讨论的方向是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本书?当洛特与路易丝知道父母离婚后,她们有什么反应?为什么她们的父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?(不让她们知道对方的存在)他们是怎样想的?你们觉得应不应该告诉洛特与路易丝彼此的存在?

最后,我还想说的是这几场读书会,我们都是用同样的形式:抛出一个问题,孩子们就回到文本找出资料写一写,让他们觉得很闷。我得出一个总结就是需要多阅读有关读书会的理论书,思考是否可以把跨学科的元素融入读书会,让它更丰富?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