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华文阅读教学课研(第三期)——评课嘉宾的讲评重点

 趁现在记忆犹新的时候,赶快把评课嘉宾的讲评做个整理,方便以后可以做个参考。


设计问题

1. 提大问题,调动学生的好奇心,推动他们到文本去探索、去发现,之后再和他们进行交流。在交流的过程中,教师继续不断地追问,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
2. 大问题可以是打破学生的刻板印象,让他们产生好奇心;大问题也可以是比较有挑战性的,让学生尝试去挑战。

3. 提大问题,可以让学生有比较大的探索空间。相对来说,提的问题太琐碎,教师只不过是推着学生小步地向前移动而已,同时学生也只是在不断地回答问题而已。


设计支架

1. 支架是搭桥铺路(搭台阶),也是思维手脚架,让隐形思维显性化,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索,让他们发现线索之间的联系与规律,以此建构意义,深化理解。

2. 在搭支架时,所选择的工具或是思维导图,都要预先考量它们的适合度,不要为了用而用。


设计流程

1.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角度,从起点到终点,环环相扣,层层递进。


预设生成

1. 教师不要一味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。反之,教师要预设生成,抓住学生对文本的疑惑或误区,并把它们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或是变成教学的切入点。


开放式

1. 虽说我们的课堂是开放式的,但教师也需要从旁引导学生,并不是让他们毫无根据地发表言论。

2. 在开放式的课堂,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双向关系。大家相互聆听、相互对话,不断地深入交流。

3. 教师可以转换心态,成为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,站在想要了解学生观点的角度。这时候,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提出疑问,帮助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,或者帮助他们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,或是帮助他们借助文本去思考。例子:为什么你会这样想?我不大明白,你是怎样想到的?我很好奇,你是怎么看出来的?

4. 教师也可以成为一位分享者,在聆听学生的想法后,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。例子:我的看法是这样......

5. 在课堂的结束时,教师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,让他们延续探索与发现的路程,并不是立了一道墙,阻挡所有的疑惑或想法。


品味语言文字

1. 如果看到文本里值得品味的语言文字,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语言文字的美,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深刻的涵义。


文本解读

1. 文本解读非常重要,如果解读错误,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,进而影响教学环节的组织。


对《童年的发现》的看法

看了《童年的发现》这篇课文后,我觉得这篇课文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有两点。第一点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:

 

“听完这句话,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。愿意笑你就笑吧,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。我跟你可不同,事情过去了三年,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,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,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。” ——第156

 

这段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自嘲,没有人会相信他在九岁时就独立思考,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。他万万没想到“自己的发现,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,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。”

 

第二点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:

 

“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。这时候我意识到,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,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。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,不然的话,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,还不笑塌房顶!不过,被轰出教室,站在外面,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,我明白了——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,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。”——第160

 

结尾显现出作者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,也是他童年重大的发现:“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,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。”读到这,我的感受与作者是一样的,原来世界上每一件重大的发明与发现的背后都不容易,往往会遭受到“驱逐”和“迫害”。

评论